国产9 9在线 | 欧洲_激情偷乱人伦小说视频在线_在线观看成人无码中文AV天堂_女人被弄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午夜国产一级r片在线观看-免费福利资源站在线视频-婷婷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

湖北省事業(yè)單位考試必看資料:湖北省省情省況

發(fā)布時間:2015-07-08 11:22:52在線客服:

湖北省事業(yè)單位考試必看資料:湖北省省情省況

1 湖北省概況

  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是武漢市,位于中國中部偏南、長江中游。湖北介于北緯29°05′至33°20′,東經(jīng)108°21′至116°07′,東連安徽,東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為鄰,北接河南。湖北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中部為“魚米之鄉(xiāng)”的江漢平原。湖北省現(xiàn)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qū)、24個縣級市(其中3個直管市)、38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qū)。全省面積18萬多平方千米。

  湖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是中國內陸重要的空港。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省1062公里。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潤澤楚天,水網(wǎng)縱橫,湖泊密布,湖北省因此又稱“千湖之省”。

  湖北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在湖北。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了楚文化。

  湖北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從武昌辛亥首義到新中國成立,湖北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僅紅安縣就孕育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和200多位將軍。

  湖北省科教文化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是中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湖北省科學研究水平全國領先,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數(shù)量,連續(xù)7年位居全國前四。

中文名稱:湖北 外文名稱:HubeiProvince 別名:鄂、楚、荊楚
行政區(qū)類別:省級行政區(qū) 所屬地區(qū):華中地區(qū) 下轄地區(qū):12個省轄市(1個副省級市)、1個自治州
政府駐地:武漢市武昌區(qū)水果湖路3號 電話區(qū)號:027、0710至0728 郵政區(qū)碼:430000至443000
地理位置:中國中部偏南、長江中游 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 人口:5816萬人(2014年常住人口)
方言:西南官話、江淮官話、贛語、客家話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主要城市:武漢、襄陽、宜昌、黃石、荊州等
著名景點:黃鶴樓、武漢東湖、神農(nóng)架、武當山、長江三峽、隆中風景區(qū)等
機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十堰武當山機場,宜昌三峽機場等 火車站:武漢站、襄陽站、宜昌東站等 車牌代碼:鄂A至鄂S
省會:武漢 現(xiàn)任省長:王國生 現(xiàn)任省委書記李鴻忠
生產(chǎn)總值:27367.04億元(2014年) 人均生產(chǎn)總值:4.7萬元(2014年) 著名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大
最大平原:江漢平原 最大的山地:齊岳山 最大湖泊:洞庭湖

2 歷史沿革

  湖北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湖北歷史悠久。

  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jīng)到達江漢地區(qū)。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xiàn)諸多小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tǒng)一于楚。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后,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25~220年)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后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xiāng)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xiāng)、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范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581~618年)統(tǒng)一全國后, 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tǒng)領南郡、夷陵、競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后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國分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薪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設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荊南節(jié)度使、武昌節(jié)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 ,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于五代,黃、薪、鄂三州初屬吳,后屬南唐;黃、薪二州復又歸后周。江陵地區(qū)的南平國(924~963年)建都江陵,據(jù)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復、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占湖北大部分地區(qū);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薪、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西南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摩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國設3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 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府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薪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陜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摩州屬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后分全國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于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是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從此確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領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等8 府,湖北省行政區(qū)域之概貌已經(jīng)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領武昌、漢陽、安陸、襄陽、鄖陽、德安、黃州、荊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荊門直隸州、鶴峰直隸廳共60縣、6散州、1散廳。

  民國年間,湖北省總體區(qū)劃變化不大。1912年,廢除府、州、廳建制,重新劃分,省下設道、縣兩級政區(qū);1927年,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qū);1932年于省、縣之間增設行政督查區(qū);至1949年,湖北省共設1市(武昌市,漢口市為國民政府直轄)、8行政督察區(qū)、69縣。另,漢口有時為省轄市,有時為特別市。

  自1927年開始,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成立過黃安農(nóng)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qū)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lián)縣政府,后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qū)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qū)行政公署。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過5個地區(qū)。1947年底,分別成立江漢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湖北行政區(qū)劃進行過一系列變化調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轄6地區(qū):黃岡地區(qū)、孝感地區(qū)、咸寧地區(qū)、荊州地區(qū)、宜昌地區(qū)、鄖陽地區(qū);1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省轄市: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沙市市、宜昌市、襄樊市、荊門市、鄂州市,22個縣級市,46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qū)。今湖北省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qū)、24個縣級市(其中3個省直管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qū)。

3 行政區(qū)劃

  全省有12個省轄市 , 1個自治州 , 38個市轄區(qū) , 24個縣級市 (其中 3個省直管市 ), 38個縣 , 2個自治縣 , 1個林區(qū)。省轄市依次是武漢市、黃石市、襄陽市、荊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荊門市、鄂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 ,自治州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行政區(qū) 車牌 下轄
武漢 鄂A 硚口區(qū)、漢陽區(qū)、武昌區(qū)、青山區(qū)、洪山區(qū)、東西湖區(qū)、黃陂區(qū)、江夏區(qū)、蔡甸區(qū)、漢南區(qū)、新洲區(qū)
黃石 鄂B 黃石港區(qū)、西塞山區(qū)、下陸區(qū)、鐵山區(qū)、大冶市、陽新縣
十堰 鄂C 茅箭區(qū)、張灣區(qū)、鄖陽區(qū)、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  
荊州 鄂D 沙市區(qū)、荊州區(qū)、公安縣、監(jiān)利縣、江陵縣、石首市、洪湖市 
宜昌 鄂E 西陵區(qū)、伍家崗區(qū)、點軍區(qū)、猇亭區(qū)、夷陵區(qū)、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宜都市、當陽市、枝江、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陽 鄂F 襄城區(qū)、樊城區(qū)、襄州區(qū)、南漳縣、谷城縣、?悼h、棗陽市、宜城市、老河口市
鄂州 鄂G 梁子湖區(qū)、華容區(qū)、鄂城區(qū)
荊門 鄂H 東寶區(qū)、掇刀區(qū)、京山縣、沙洋縣、鐘祥市
黃岡 鄂J 黃州區(qū)、團風縣、紅安縣、羅田縣、英山縣、浠水縣、蘄春縣、黃梅縣、麻城市、武穴市
孝感 鄂K 孝南區(qū)、孝昌縣、大悟縣、云夢縣、應城市、安陸市、漢川市
咸寧 鄂L 咸安區(qū)、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赤壁市
仙桃 鄂M 轄3個街道、15個鎮(zhèn)
潛江 鄂N 轄7個街道、10個鎮(zhèn)、6個管理區(qū)(農(nóng)場)
神農(nóng)架 鄂P 轄6鎮(zhèn)2鄉(xiāng)
恩施 鄂Q 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咸豐縣、宣恩縣、來鳳縣、鶴峰縣
天門 鄂R 3個街道、20個鎮(zhèn)
隨州 鄂S 曾都區(qū)、廣水市、隨縣

4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湖北省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部,長江中游,地跨東經(jīng)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6′47″。東鄰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接壤,北與河南毗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全省國土總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94%。

  地形地貌

  湖北省正處于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湖北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zhèn)。山地、丘陵和崗地、平原湖區(qū)各占湖北省總面積的56%, 24%和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nóng)架最高峰神農(nóng)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jiān)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湖北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huán)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邊緣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趨勢。

  山地

  湖北省山地大致分為四大塊。西北山地為秦嶺東延部分和大巴山的東段。秦嶺東延部分稱武當山脈,呈北西~南東走向,嶺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為武當山天柱峰,海拔1621米。大巴山東段由神農(nóng)架、荊山、巫山組成。神農(nóng)架最高峰為神農(nóng)頂,海拔3105米,素有“華中第一峰”之稱。荊山呈北西~南東走向,其地勢向南趨降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地帶。巫山地質復雜,水流侵蝕作用強烈,一般相對高度在700~1500米之間,局部達2000余米。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其間,形成長江三峽,水利資源極其豐富。西南山地為云貴高原的東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婁山和武陵山,呈北東~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000米,最高處獅子垴海拔2152米。東北山地為綿亙于豫、鄂、皖邊境的桐柏山、大別山脈,呈北西~南東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大別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東南山地為蜿蜒于湘、鄂、贛邊境的幕阜山脈,略呈西南~東北走向,主峰老鴉尖海拔1656米。

  丘陵

  湖北省丘陵主要分布在兩大區(qū)域,一為鄂中丘陵,一為鄂東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荊山與大別山之間的江漢河谷丘陵,大洪山與桐柏山之間的水流域丘陵。鄂東北丘陵以低丘為主,地勢起伏較小,丘間溝谷開闊,土層較厚,宜農(nóng)宜林。

  平原

  湖北省內主要平原為江漢平原和鄂東沿江平原。江漢平原由長江及其支流漢江沖積而成,是比較典型的河積~湖積平原,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整個地勢由西北微向東南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網(wǎng)交織。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鄂東沿江平原也是江湖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魚至黃梅沿長江一帶,為長江中游平原的組成部分。

  河流與湖泊

  湖北境內除長江、漢江干流外,省內各級河流河長5公里以上的有4228條,另有中小河流1193條,河流總長5.92萬公里,其中河長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條。長江自西向東,流貫省內26個縣市,西起巴東縣鳊魚溪河口入境,東至黃梅濱江出境,流程1041公里。境內的長江支流有漢水、沮水、漳水、清江、東荊河、陸水、灄水、倒水、舉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漢水為長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內由西北趨東南,流經(jīng)13個縣市,由陜西白河縣將軍河進入湖北鄖西縣,至武漢匯入長江,流程858公里。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上。面積百畝以上的湖泊約800余個,湖泊總面積2983.5平方公里。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長湖、梁子湖、斧頭湖。

  氣候

  湖北地處亞熱帶,位于典型的季風區(qū)內。全省除高山地區(qū)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區(qū)太陽年輻射總量為85-114千卡/厘米。

  日照

  湖北多年平均實際日照時數(shù)為1100-2150小時。其地域分布是鄂東北向鄂西南遞減,鄂北、鄂東北最多,為2000-2150小時;鄂西南最少,為1100-1400小時。其季節(jié)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兩季因地而異。

  氣溫

  湖北省年平均氣溫15-17℃,大部分地區(qū)冬冷、夏熱,春季溫度多變,秋季溫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2-4℃;7月最熱,除高山地區(qū)外,平均氣溫27-29℃,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全省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

  降水

  湖北省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遞減趨勢,鄂西南最多達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間,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間。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強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入長江,流域面積6.24萬平方公里。

5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全省擁有水資源總量為825.28億立方米。其中人均水資源1347立方米,耕地畝均水資源總量1347立方米。全省總供水量為281.41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71.52億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8.83億立方米。全省總用水量為281.41億立方米。其中:農(nóng)業(yè)用水149.44億立方米,占53.1%,工業(yè)用水100.82億立方米,占35.8%,生活用水31.15億立方米,占11.1%。

  土地資源

  全省土地總面積1858.89萬公頃,其中:耕地389.99萬公頃、園地59.87萬公頃、林地586.04 萬公頃、牧草地7.58萬公頃。

  生物資源

  湖北省海拔高低懸殊,樹木垂直分布層次分明,優(yōu)越的森林植被呈現(xiàn)出普遍性與多樣化的特點。已發(fā)現(xiàn)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屬、1300種,其中喬木425種、灌木760種、木質藤本115 種。全省不僅樹種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貴、稀有孑遺植物。其中:擁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水杉、珙桐、禿杉;擁有二級保護樹種香果樹、水青樹、連香樹、銀杏、杜仲、金錢松、鵝掌楸等20種和三級保護樹種秦嶺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錢槭、領春木、紅豆樹、厚樸等21種;擁有種類多、分布廣、價值高的爬藤榕、苦皮藤、中華獼猴桃、葛藤、括婁等10多種藤本植物。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種以上,其中被人們采制供作藥材的有500種。湖北有陸生脊椎動物562種, 其中:兩棲類45種、鳥類415種、哺乳動物102種。全省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112種。其中,屬一類保護的有金絲猴、白鸛等23種;屬二類保護的有江豚、獼猴、金貓、小天鵝、大鯢等89種。全省共有魚類176種,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占58%以上,其次為鰍科,占8%左右。全省魚苗資源豐富,長江干流主要產(chǎn)卵場36處,其中半數(shù)以上在湖北境內。

  礦產(chǎn)資源

  湖北省礦產(chǎn)資源豐富 , 已發(fā)現(xiàn)礦產(chǎn)136種 (不含亞礦種 ,下同 ),約占全國已發(fā)現(xiàn)礦種數(shù)的81%;其中已查明了資源儲量的礦產(chǎn)有87種 ,約占全國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產(chǎn)的56%;已發(fā)現(xiàn)但尚無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49種。列入《湖北省礦產(chǎn)儲量表》的礦種有80種 (石油、天然氣、地熱、鈾、釷、地下水、礦泉水等未列入 )。已上《湖北省礦產(chǎn)儲量表》礦區(qū)956個 ,礦產(chǎn)地 1287處 ,產(chǎn)地數(shù)較多的礦產(chǎn)有 :煤、鐵、磷、石灰?guī)r、銅、金、硫鐵礦、銀、礦鹽、鈮、鉭、芒硝、白云巖、粘土、石煤等。1287個礦產(chǎn)地資源儲量規(guī)模為中、小型的礦產(chǎn)地占90%,

  大型、特大型的礦產(chǎn)地僅占6.9%。磷、礦鹽、芒硝、石膏、鐵、銅、金、銀、石灰?guī)r等是湖北省具有優(yōu)勢的礦產(chǎn)。化肥用橄欖巖、碘、溴、石榴子石、累脫石粘土、建筑用輝綠巖居全國首位。保有資源儲量位于全國前10位的礦產(chǎn)有57種。按2000年底保有礦產(chǎn)資源儲量 ,全國統(tǒng)一計算的礦產(chǎn)資源潛在價值 ,湖北省為14728億元 ,居全國第14位 ;人均潛在總值2.48萬元 ,居全國第17位。(來源:2014年《湖北年鑒》)

6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816萬人(指常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其中:城鎮(zhèn)3237.8萬人,鄉(xiāng)村2578.2萬人。城鎮(zhèn)化率達到55.67%。全年出生人口68.88萬人,出生率為11.86‰;死亡人口40.42萬人,死亡率為6.9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

  民族、宗教概況

  湖北省共有 56個民族成分, 少數(shù)民族 283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 68%。土家族為湖北世居少數(shù)民族,總人口 217. 7萬,占少數(shù)民族人口77%。除土家族外,人口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有苗族( 21. 4萬)、回族( 7. 8萬)、侗族( 7萬)。湖北省是全國 8個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縣還有民族鄉(xiāng)(鎮(zhèn)) 的省份之一,F(xiàn)有 1個自治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2個自治縣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12個民族鄉(xiāng) (鎮(zhèn) )(鐘祥市九里回族鄉(xiāng)、洪湖市老灣回族鄉(xiāng)、仙桃市沔城回族鎮(zhèn)、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xiāng)、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鄉(xiāng)、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xiāng)、神農(nóng)架下谷坪土家族鄉(xiāng)、恩施市芭蕉侗族鄉(xiāng)、宣恩縣曉關侗族鄉(xiāng)、宣恩縣長潭河侗族鄉(xiāng)、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鎮(zhèn)、鶴峰縣鐵爐白族鄉(xiāng) )。民族區(qū)域自治面積 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 1/ 6;自治地方總人口 440萬,占全省的 7.34%。全省共有信教群眾 167萬人 ,登記在冊宗教教職人員 9895人 ,宗教活動場所 3369處 ,愛國宗教團體 166 個 ,宗教院校 4所 (中南神學院、中南神哲學院、武昌佛教學院、武當山道教學院 )。

7 經(jīng)濟發(fā)展

  2014年,湖北省完成生產(chǎn)總值27367.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7%。其中:第一產(chǎn)業(yè)完成增加值3176.89億元,增長4.8%;第二產(chǎn)業(yè)完成增加值12840.22億元,增長10.1%;第三產(chǎn)業(yè)完成增加值11349.93億元,增長10.5%。三次產(chǎn)業(yè)結構為11.6∶46.9∶41.5。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4095.80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66.90億元,增長17.1%。在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1873.11億元,增長16.7%。全年財政支出5008.85億元,增長14.6%。

  第一產(chǎn)業(yè)

  2014年,湖北省糧食種植面積437.0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6.79萬公頃;棉花種植面積34.48萬公頃,減少10.62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54.25萬公頃,增加2.56萬公頃。糧食總產(chǎn)量2584.16萬噸,比上年增產(chǎn)82.86萬噸,增長3.3%;棉花總產(chǎn)量35.95萬噸,減產(chǎn)10.02萬噸,下降21.8%;油料產(chǎn)量341.9萬噸,增產(chǎn)8.73萬噸,增長2.6%。全年全省生豬出欄4475.11萬頭,增長2.7%;水產(chǎn)品產(chǎn)量達到433萬噸,增長5.6%。[6]

  第二產(chǎn)業(yè)

  工業(yè)

  湖北省汽車、鋼鐵、石化、食品、電子信息、電力、紡織、裝備制造等產(chǎn)業(yè),是工業(yè)產(chǎn)值的主體。其中,產(chǎn)值最大的汽車行業(yè),是湖北省的主導產(chǎn)業(yè)。其次是鋼鐵行業(yè)和石化行業(yè),食品行業(yè)和紡織業(yè)這兩大輕工業(yè)的增長勢頭猛烈。

  2014年,湖北省擁有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達到14842家。全省工業(yè)完成主營業(yè)務收入40707.96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農(nóng)副食品加工業(yè),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yè),紡織,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yè),橡膠和塑料制品業(yè),建材,鋼鐵,有色,金屬制造業(yè),通用設備制造業(yè),汽車,電氣機械制造業(yè),電子設備制造業(yè),電力等重點行業(yè)實現(xiàn)主營業(yè)務收入超千億元。工業(yè)產(chǎn)品銷售率為97.1%。全年全省工業(yè)企業(yè)實現(xiàn)利潤2174.63元,增長5.9%,其中國有控股工業(yè)實現(xiàn)利潤674.16億元,增長7.8%。[6]

  建筑業(yè)

  2014年,湖北省資質以內建筑企業(yè)完成施工產(chǎn)值10059.59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實現(xiàn)利潤451.29億元,增長18.7%;稅金480.39億元,增長15.7%。新開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積 3.01億平方米,增長12.7%。

  第三產(chǎn)業(yè)

  固定資產(chǎn)投資

  2014年全省完成固定資產(chǎn)投資(不含農(nóng)戶)24303.05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房地產(chǎn)開發(fā)投資完成3983.79億元,增長21.2%,商品房銷售面積5601.98萬平方米,增長5.7%,實現(xiàn)商品房銷售額3088.31億元,增長10.7%。按產(chǎn)業(yè)劃分,全省一、二、三次產(chǎn)業(yè)投資分別為536.01億元、10733.09億元和13033.94億元,分別增長32.5%、16.8%、23.1%。全省338個在建重點建設項目全年完成投資2595.36億元,占全部固定資產(chǎn)投資的比重為10.7%。

  國內貿(mào)易

  2014年全省實現(xiàn)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06.27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分城鄉(xiāng)看,城鎮(zhèn)實現(xiàn)零售額9884.04億元,增長12.7%;鄉(xiāng)村實現(xiàn)零售額1922.23億元,增長13.2%。其中,限額以上企業(yè)(單位)實現(xiàn)消費品零售額7644.28億元,增長13.6%。

  對外經(jīng)濟

  2014年全省實現(xiàn)外貿(mào)進出口總額430.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4%,其中:出口266.46億美元,增長16.7%;進口164.18億美元,增長21.2%。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yè)301個。全年實際使用外資79.28億美元,增長15.1%。

  金融業(yè)

  2014年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6494.82億元,比年初增加3591.99億元。其中:個人存款17820.70億元,增加1840.39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5289.82億元,比年初增加3408.8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8613.55億元,增加779.18億元;中長期貸款15517.22億元,增加2388.62億元。全年保費收入700.23億元,增長19.2%;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30.64億元,增長22.9%。

8 社會發(fā)展

  科技事業(yè)

  截至2014年,全省具備向社會出具檢測報告的產(chǎn)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機構有137個,獲得總局批籌的國家產(chǎn)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27個。全省通過CNAL認可的檢測/校準實驗室 128家。累計有10680家企業(yè)通過ISO9000體系認證;企業(yè)獲得強制性認證證書 9501張。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有150個,強制檢定計量器具145萬臺件。全省擁有天氣雷達觀測站點有14個,衛(wèi)星云圖接受站點17個。數(shù)字測震臺網(wǎng)52個,地震臺站3個。

  教育事業(yè)

  截至2014年,湖北全省共高等本科院校共計66所,有兩所985工程大學,七所211工程院校。軍警院校共9所;國家部委直屬重點大學8所;其中屬于小211工程6所;獨立學院22所,民辦高校11所;高職高專51所。

  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大學生人數(shù)達130萬,占常住人口2.25%。其中武漢大學生人數(shù)超過118.33萬,占常住人口11.69%,居全國第一。

  2014年末,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0.03萬人,在校生141.97萬人,畢業(yè)生39.09萬人;研究生招生3.97萬人,在校研究生11.67萬人,畢業(yè)生3.26萬人;各類中等職業(yè)教育招生16.5萬人,在校生46.6萬人,畢業(yè)生18.2萬人;普通高中招生29.53萬人,在校生91.90萬人,畢業(yè)生34.95萬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37.59萬人,小學在校生321.16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153.82萬人。

  衛(wèi)生事業(yè)

  截至2014年末,共有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36089家,其中醫(yī)院771家,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34506家,專業(yè)公共衛(wèi)生機構705家;全省共有衛(wèi)生技術人員33.63萬人,其中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12.65萬人,注冊護士14.48萬人;全省共有衛(wèi)生機構床位31.87萬張,其中醫(yī)院床位22.24萬張,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床位1.23萬張,衛(wèi)生院床位6.91萬張。

  體育事業(yè)

  全省全年經(jīng)常參加鍛煉的體育人口已達40.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六個百分點,國民體質達標率為90.3%。全省體育場地設施不斷增加,省本級用于場地建設經(jīng)費達3000余萬元,援建省級農(nóng)民體育健身工程9000多個、全民健身路徑5700多條、全民健身活動中心40個、社區(qū)體育健身俱樂部42個,新增體育設施面積1800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設施1.4平方米。全省9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建立了文體站或體育站,社會體育指導員由1.2萬人增加到2.5萬人。全省形成了龍舟拉力賽、橫渡長江、登山、漂流等全國有影響的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品牌和特色項目。

  承辦賽事

  湖北省先后承辦國際、國內賽事500余次。湖北省先后承辦了2007年女足世界杯、第六屆全國城市運動會、“08之星”國際足球對抗賽以及相關競技項目錦標賽、冠軍賽等一系列國際、國內大型賽事。2007年,湖北省以武漢市為主承辦了第六屆全國城市運動會。

  獲得獎項

  湖北省的競技體育實力較強,體操、跳水、羽毛球、皮劃艇等優(yōu)勢項目一直保持較高水平,涌現(xiàn)出了李小雙、伏明霞、楊威、程菲、廖輝、高崚等一批世界冠軍。特別是在2008年的北京夏季奧運會、殘奧會上湖北省健兒共奪得23枚獎牌,其中金牌12枚。

  截至2009年,湖北先后18次榮獲“國家體育事業(yè)突出貢獻獎”。湖北是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省,有38個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的全國體育先進縣、17個全國體育先進社區(qū)、6個全國“武術之鄉(xiāng)”、3個全國“田徑之鄉(xiāng)”和1個全國“體操之鄉(xiāng)”。先后有近百人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工作者。

  民生保障

  2014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83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城鎮(zhèn)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52元;農(nóng)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49元。年末全省參加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人數(shù)1265.3萬人;參加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人數(shù)2231萬人。參加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人數(shù)933萬人,參加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人數(shù)1035萬人;參加工傷保險576萬人;參加生育保險480萬人;參加失業(yè)保險人數(shù)521.4萬人,全年累計領取失業(yè)保險金人數(shù)11.7萬人。

  2014年全省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07萬人,農(nóng)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shù)221.6萬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yōu)撫對象50萬人。社會福利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年末全省各類社會福利收養(yǎng)床位25.6萬張,收養(yǎng)18.4萬人,城鎮(zhèn)社區(qū)服務設施共計5100個。

9 交通狀況

  公路

  湖北省建成的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4006公里,初步形成了“四縱三橫一環(huán)”的高速公路網(wǎng)。“四縱”分別是:京港澳高速湖北段(京珠高速)、大廣高速湖北省北段、菏澤至廣州高速湖北省中段(隨岳高速)、二廣高速湖北省(樊魏、襄荊、荊東高速)。“三橫”分別是:福銀高速湖北段(漢十、十漫高速)、滬渝高速仙桃至宜昌段(漢宜高速)、滬渝高速湖北段(黃黃、武黃、漢宜高速),“一環(huán)”是武漢繞城高速公路。

  鐵路

  湖北境內的鐵路線有京廣線、京九線、武九線、襄渝線、漢丹線、焦柳線、長荊線、宜萬線,高鐵有京廣高鐵、漢宜高鐵等。

  水運

  湖北有著“九省通衢”、“千湖之省”的獨厚的優(yōu)勢,長江干流橫貫全省1061公里,漢江,清江等重要河流流經(jīng)省境:通航河流229條,通航里程8385公里,居全國第6位。“十二五”以來,在建93個港航項目,投資達252億元,武漢陽邏港、宜昌云池,荊州鹽卡、黃石棋盤州四大港口綜合運輸體系基本形成,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451萬噸,武漢新港成為長江中游首個億噸大港。

  航空

  湖北省武漢市是中國航空運輸中心之一,位于武漢市黃陂區(qū)的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是華中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xiàn)代化航空港,是全國十大機場之一,空中航線共200余條。省內有航線通往省內及省外和國際航線共20余條。

  湖北省擁有的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宜昌三峽國際機場、襄陽劉集機場、恩施許家坪機場、神農(nóng)架機場等民用機場及在建的十堰(十堰武當山機場)以及規(guī)劃的武漢第二機場和鄂東機場等。

10 旅游景點

  湖北旅游資源富集,自然、人文和社會資源三者并存,以數(shù)量多、分布廣、品位高、差異性強為其主要特征。鄂西地區(qū)自然景觀閃爍、民俗風情濃郁,鄂中地區(qū)人文景觀薈萃,鄂東地區(qū)自然和人文景觀兼容,地域差異和組合規(guī)律十分明顯。

  一是山水風光獨特,自然景觀異彩紛呈。長江三峽、武漢東湖、武當山、大洪山、襄樊古隆中、通山九宮山、赤壁陸水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鐘祥大口、當陽玉泉寺、宜昌大老嶺、興山龍門河、長陽清江、五峰柴埠溪、襄陽鹿門寺、谷城薤山、咸寧潛山、荊州八嶺山、武漢九峰山、大別山天堂寨、神農(nóng)架、松滋洈水等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神農(nóng)架、五峰后河、長江新螺段及天鵝洲故道白鰭豚自然保護區(qū)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神農(nóng)架、武當山、明顯陵分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與自然保護圈計劃”和“世界文化遺產(chǎn)目錄”。長江三峽、黃鶴樓、葛洲壩被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

  二是文化沉淀豐富,文物古跡眾多。湖北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中華始祖炎帝就誕生在湖北。楚文化根基深厚,特色鮮明,影響很大。僅江陵縣就有楚城遺址5座,楚文化遺址73處。宗教文化在湖北發(fā)育充分,明朱棣“北建故宮,南修武當”,形成了武當山九宮九觀,堪稱我國道教文化的寶庫。

  三國歷史煙云陳跡,在湖北有140多處,以荊州古城、赤壁、當陽、隆中等為代表的三國文化是湖北旅游文化的又一特色。辛亥革命始于鄂而播及全國,使得湖北具有深厚的近代文化底蘊。全省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座(江陵、武漢、襄陽、隨州、鐘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4座(鄂州、黃州、荊門、恩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達365處。發(fā)掘于棗陽市的距今約6000年的雕龍碑遺址將中國文明上溯了1000年。被譽為“東方第八大奇跡”的編鐘出土于隨州擂鼓墩;堪稱古代世界青銅冶煉技術頂峰的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和越王勾踐劍、商代盤龍城就出土于荊楚大地;工藝精湛的戰(zhàn)國漆繪、木雕制品和古代絲綢大都出土于荊州江陵;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家之一的畢升故里,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著稱于世。鐘祥明顯陵是中南唯一的也是全國最大的單體帝王陵,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

  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戰(zhàn)略決策,協(xié)調組織建設“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圈”,使其成為國內著名、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進鄂西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fā)展。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陽、荊州、宜昌、十堰、荊門、隨州、恩施、神農(nóng)架等8個市州(林區(qū)),其生態(tài)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據(jù)統(tǒng)計,鄂西地區(qū)擁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1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9個國家自然保護區(qū)、35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及3個國家級地質公園。生態(tài)、文化旅游資源及旅游景區(qū)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具有生態(tài)、歷史文化、工程建設奇觀、地域民俗、區(qū)位等五大資源優(yōu)勢:

  森林面積占全省54%,神農(nóng)架是全球中緯度地區(qū)唯一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森林;

  集中了楚文化、三國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體系中的4大文化;

  擁有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

  以土苗少數(shù)民族風情和武當山地區(qū)民間故事為代表的民俗文化;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入川陜湘渝的重要通道,與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豫南、渝東等風景名勝旅游區(qū)道路相連。

  “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區(qū)分別為:荊州古城景區(qū)、洪湖岸邊是家鄉(xiāng)—石首天鵝洲景區(qū)、襄陽古隆中—魚梁洲景區(qū)、三峽大壩—平湖半島景區(qū)、恩施騰龍洞—大峽谷景區(qū)、清江畫廊景區(qū)、武當山—太極湖景區(qū)、明顯陵—漳河景區(qū)、炎帝神農(nóng)故里—大洪山景區(qū)、神農(nóng)架—大九湖濕地公園景區(qū)。

  湖北省大力推廣“靈秀湖北”旅游主題形象,深入開展了“靈秀湖北”旅游主題宣傳活動,并推出“靈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長江三峽、武當山、黃鶴樓公園-辛亥首義、神農(nóng)架、隨州炎帝神農(nóng)故里、武漢東湖-省博物館、大別山紅色旅游、三國文化、咸寧溫泉、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

11 民俗文化

  歷史文化

  楚文化

  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先民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南遷后給楚地帶來了華夏文明的先進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fā)展楚文化,F(xiàn)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qū)。

  青銅文化

  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在鐵器出現(xiàn)之前,銅及其合金曾是用量最多、用途最廣、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所起作用最大的一種金屬。楚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一種區(qū)域文化,青銅文化成為構成楚文化的主體的支柱之一。

  青銅禮器是楚國銅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當時的風俗好尚、意識形態(tài)、工藝水平、文化進程”均“蘊蓄于其中”。楚國的青銅禮器有鼎、簋、敦、盞、壺、缶等。

  漆器文化

  楚人生活在一個漆的王國中,生離不開漆,死也離不開漆。其生時使用的日常生活實用器具和娛樂用品是漆品,死后喪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楚國的竹胎漆器以竹編織物最為精致。楚國的竹編織物在許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圓竹筒等。

  方言俚語

  楚地由于位處江漢及漢淮之間,北方的華夏語、西方的藏緬語、南方的苗瑤語和東南的壯侗語都在楚地接觸和交流,所形成的楚語自然是吸收了多種語言成分而詞匯豐富多采、音聲別具一格的方言。楚國語言屬華夏語言系統(tǒng),在語音、詞匯上具有較多的自身特點。公元前666年,楚令尹子元率軍伐鄭,鄭無備,“縣(懸)門不發(fā)”,子元驚疑,“楚言而出”,說:“鄭有人焉。”可見,楚人操“楚言”,與中原各國及其他地區(qū)是不同的。孟子曾用南蠻言這個比喻,形容楚人語音的奇特難懂。

  春秋以后,隨著各地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的加強,各族人民相互學習,彼此促進,楚國成為南方各族的融合中心,在語言上,楚人也起著溝通夏夷、消除隔閡的作用。在揚雄《方言》中,楚與魏、衛(wèi)、宋、鄭、韓,吳、齊、巴、秦之中的某一地區(qū)共有的方言詞匯約70個,其中與吳共有者占了一半以上,反映楚、吳方言比較接近。

  民族文化

  藝術

  湖北武漢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發(fā)源地。藝術表演場館有琴臺大劇院、湖北劇院、武漢劇院、洪山禮堂等。

  武漢雜技廳于1992年建成,是中國第一座可供進行國際雜技、馬戲表演的觀演建筑,也是亞洲最大的雜技廳,在此舉辦的中國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jié)是全球三大國際雜技節(jié)之一,被文化部列為中國“七大對外文化交流項目”之一。湖北玩燈獨具特色,其中以僵獅子最為有名。

  漢繡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它以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1910年和1915年,漢繡制品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漢繡名列其中。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辦漢繡博物館——武漢漢繡博物館,在漢陽江欣苑社區(qū)掛牌成立。

  天門糖塑興于明代,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也有1400年的歷史。2007年4月,“天門糖塑”進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資文化遺產(chǎn)”公示項目名單。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漢族地方聲腔劇種之一,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于武漢、孝感、鄂州,黃岡、荊州、咸寧、荊門,宜昌、黃石,隨州十地市五十余區(qū)縣。是湖北地區(qū)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間,至嘉道年間走向進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流行于湖北,遠及湘、豫、川、陜、粵、皖、贛、黔、晉等省的部分地區(qū)。

  漢劇聲腔以西皮、二簧為主。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有《雙盡忠》、《兩狼山》、《生死板》、《打花鼓》、《審陶大》、《合銀牌》、《斬李虎》、《宇宙鋒》、《鬧金階》、《哭祖廟》等。

  湖北戲劇還有湖北評書、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武漢是中國京劇第一世家“京劇譚門譚鑫培”的故鄉(xiāng)

  民風民俗

  楚人以稻米為主食,在楚紀南城內,發(fā)現(xiàn)五外有火燒過的稻米遺跡,最大的一處長約3.5米,寬約1.5米,厚約5~8厘米。楚人的基本副食品有魚類、肉類和蔬菜類。楚國的水果種植也很普及。古有:“江浦之橘,云夢之柚”的說法。

  服飾方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裝束。楚人的衣著具有地域色彩,歷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專稱。與中原民族相比,楚族性格活潑,無拘無束,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敢于別具一格、表現(xiàn)個性,這種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動了楚族在服式上不斷地推陳出新。

12 城市榮譽

  湖北之最

  利川騰龍洞——世界上容積量最大的洞穴系統(tǒng)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世界第一壩

  鄖縣云蓋山——世界最大的綠松石產(chǎn)地

  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世界最早的銅礦遺址

  《茶經(jīng)》——世界最早的茶葉專著

  利川天下第一杉¬——世界上最稀有的孑遺植物

  晉梅——世界上最長壽的梅花

  襄陽?——世界第一個野生臘梅自然保護區(qū)

  武漢東湖——世界梅花、荷花品種最多的園圃

  恩施自治州——世界罕見的高硒區(qū)

  云夢秦簡——世界上最早的法醫(yī)記錄

  江豚——世界最小的鯨

  咸豐大田壩蠻道溝村——世界上最大的洞穴溶斗底板

  松滋洈水水庫——世界上最長的土壩水庫

  長江三峽工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畢昇——世界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人

  《封診式》( 云夢縣睡虎地出土)——世界上最早的刑事偵查書籍

  松滋新江口鎮(zhèn)遠古象牙化石——世界上最長的遠古象牙化石

  丹江口水庫——亞洲最大的人工湖

  武漢中科院水生所淡水魚類博物館——亞洲最大的淡水魚類博物館

  襄樊東風汽車試驗場——亞洲最大的汽車試驗場

  武漢中科院水生所淡水魚類博物館——亞洲最大的淡水魚類博物館

  南漳縣——亞洲最多的古山寨縣

  《中國圖學史》( 吳繼明編著) ——中國第一部介紹我國古代制圖的專著

  《黑暗傳》(神農(nóng)架)——中國漢族第一部神話創(chuàng)世史詩

  鄂州《圍棋報》——中國第一張圍棋報紙

  《離騷》——中國最早的抒情長詩

  天門市——中國的曲藝之鄉(xiāng)

  荊州博物館——中國地(市)級最大的博物館

  襄陽城護城河——中國最寬的護城河

  武當山太和宮銅殿——中國最早的一座銅殿

  玉泉寺鐵塔(宜昌當陽)——中國現(xiàn)存最高鐵塔

  楚長城(竹溪) ——中國最早的長城

  《金剛經(jīng)注解》(元至元年間資福寺刻,現(xiàn)存臺灣)——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套色印刷品

  荊江分洪工程——中國最大的防洪工程

  武漢長江大橋——中國最早的長江大橋

  湖北槍炮廠——中國第一家規(guī)模最大的近代專業(yè)兵工廠

  大冶運礦鐵路——中國第一條工業(yè)專用鐵路

  青龍白虎圖( 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中國最古的天文學文物

  鄖縣人——中國最古的古人類化石

  荊州馬山一號楚墓——中國罕見的“絲綢寶庫”

  曾侯乙編鐘 ( 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 中國最大的編鐘

  《本草綱目》——中國醫(yī)藥史上影響最大的中藥學專著

  闖王陵(咸寧通山)——中國唯一保存下來的農(nóng)民起義領袖陵寢

  珙桐 (鄂西山地)——中國獨有的珍稀樹種

  十堰鄖西縣——中國最大的黃姜加工基地

  十堰鄖縣 ——中國第一個白羽烏雞縣

  十堰房縣——中國黑木耳產(chǎn)量第一的木耳之鄉(xiāng)

  羅田縣(黃岡)——中國板栗生產(chǎn)第一大縣

  秭歸 (宜昌)——中國臍橙第一大縣

  蘄春(黃岡)——中國著名的“教授縣”

  嫘祖(宜昌) —— 中國最早養(yǎng)蠶治絲的人

  陸羽(天門) ——中國的茶圣

  王昭君(興山)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13 著名人物

姓名 生卒 簡介
屈原 約公元前339~約前278 楚國詩人、政治家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 中國古代偉大的醫(yī)學家、藥物學家
畢升 ?-1051 北宋著名發(fā)明家
張居正 1525—1582 嘉靖進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編修
王昭君 約在公元前54年~公元前52年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龐統(tǒng) 179年—214年 與諸葛亮齊名,號鳳雛
陸羽 733-804年 茶圣
伍子胥 公元前?—前484年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
孟浩然 公元689—740年 唐朝著名詩人
米芾 公元1051—1107年 北宋書法家、畫家
皮日休 約公元834—883年 晚唐文學家、散文家
馬謖 190年-228年 蜀國丞相參軍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代后期 “公安派”領袖、著名的文學家
陳友諒 1320~1363 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
李先念 1909.6.23-1992.6.21 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
董必武 1886年1975年4月 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
劉華清 1916~2011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徐海東 1900一1970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項英 1898—1941 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軍隊的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惲代英 1895~1931 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活動家、教育家,中國早期青年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黎元洪 1864—1928 民國總統(tǒng)
施洋 1889~1923 早期革命家
許世友 1905-1985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聶鳳智 1914~1992 軍事家、上將。
陳錫聯(lián) 1915-1999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李漢俊 1890—1927 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
李書城 1882—1965 同盟會元老、新中國第一任農(nóng)業(yè)部長。
吳儀 1938.11- 國務院副總理兼衛(wèi)生部長。
謝富治 1909-1972 開國上將
陳潭秋 1986-1943 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
韓先楚 1913-1986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首任軍長
王建安 1907-1980) 軍事家、上將。
秦基偉 1914.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上將
聶海勝 1964.9- 中國特級航天員、少將
吳惠良 1961·4 《漢字字體鑒賞辭典》編委會主任兼主編
吳雁澤 1940·3 武漢市文化副局長、武漢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

14 2017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

  2017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標注版)下載鏈接:

  http://bbs.shiyebian.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682

溫馨提示:因考試信息、考試政策及招聘內容不斷變化與調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請考生以權威部門發(fā)布的公告內容為準。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